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发展到宋代,从皇帝到贫民,都喜欢上了这种饮品,茶也成为高雅和修养的象征。和唐代不同,宋人喝茶最为平常,也最为讲究,注重的是一种茶文化,也更喜欢一种叫作“点茶”的沏茶方法。
说到宋代的点茶,不得不提到一个懂茶的顶尖人物——宋徽宗赵佶,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为臣子点茶的皇帝。他常常在御花园中举办各种茶宴,并且亲自为臣子泡茶喝。在他看来,为群臣点茶并不有失身份,而是在进行一次次艺术创作,只不过是跟茶有关的创作。
宋徽宗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写出茶学专著的皇帝。他撰写的《大观茶论》共二十篇,分别在宋茶采摘、加工、品鉴、点茶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介绍,文采优美,旁征博引,被认为是中国茶事中的经典之一。
由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王建荣编译的《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》一书,在宋徽宗原著全面介绍宋茶的基础上,对原文进行了详细的注解,并引用许多茶书进行对比,图文并茂,具体地介绍了历代茶学总结,完美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。
在此书中,用大量文字对宋代的“七汤点茶法”进行细致描绘,虽然我们没办法享受皇帝亲自点茶的待遇,却能跟着这本书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点茶的乐趣。
不一样的沏茶方式——七汤点茶法
宋代的茶是粉末状的,类似于今天的抹茶。宋茶不光在制作方面特别讲究,沏茶方式也要求很高,点茶、斗茶、茶百戏在当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。
《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》中介绍,宋徽宗的“点茶法”, 每一步都特别专注,讲究的是怎么向茶末里加入沸水,怎么搅动,即“注水”和“击拂” 手法要精准,而且要加沸水至第七次,才完成点茶,这就是最有名的 “七汤点茶法”。
第一汤,先将茶末调成芝麻酱一样的粘稠状,加入沸水后,茶汤要搅打得很细腻,就像酵母在面上慢慢发起一样,表面有了零散的小气泡,初步形成白色的泡沫,即沫饽,“疏星皎月,灿然而生”,这只是简单打好基础的茶面。
第二汤,注入沸水的方式很重要。搅动的力度掌握好后,“色泽渐开,珠玑磊落”,茶色就会逐渐显现出来,茶面上形成大大小小的泡泡。
第三汤,“击拂轻匀,粟文蟹眼”。注水后,搅动力度要轻而均匀,直到茶碗里的大泡泡被打发成小泡泡,出现像粟粒和蟹眼一样的汤花时,茶的颜色大概已经出来了。
第四汤,加入沸水后,搅拌工具茶筅的搅动幅度要大,速度则要慢下来,“宽而勿速,云雾渐生”。慢慢搅动后,茶面上就出现了白色云雾状的沫饽。
第五汤,“结浚霭凝雪,茶色尽矣”。这次注水可以随意些,搅动要透彻,力度足够才能打发到位。一边打发一边把汤花聚拢起来,直到形成细密的白色沫饽,这时候,茶色就全部显露出来了。
第六汤,注水时要看茶的状态怎样,“以观立作,乳点勃结”。在汤花过于集中的部分注水使汤面均匀,用茶筅轻轻搅动就可以。
第七汤,最后一次注水,要观察茶汤的整体。这次快速搅动,直到茶面上形成很多云雾一样的沫饽,充满整个茶碗,“乳雾汹涌,溢盏而起”,直到沫饽挂在茶碗周围很久不散去,就是所谓的“咬盏”。这时,点茶完成,可以饮用品茶了。
《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》一书中,详细介绍了这七次注水后茶面的不同变化,每次注水都犹如在茶面上作画一样,特有美感。而且,宋徽宗认为,茶的滋味最重要,同时具备“香、甘、重、滑”才是完美的茶味。
宋徽宗撰写的《大观茶论》将喝茶推广开来,使其达到鼎盛时期。其实,他不但点亮了唯美的茶艺汤花,更点亮了历史上绚丽的艺术之花。
不一样的徽宗皇帝——书画诗茶乐
宋徽宗赵佶,是宋代第八位皇帝,著名的书画家,在很多艺术领域都造诣颇深。有句话叫“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”,对于宋徽宗来说,那真是各个方面都限制了我们的想象。南宋邓椿曾评价他:徽宗皇帝,天纵将圣,艺极于神。
也就是说,他在艺术方面真的是神一般的存在,无人能够超越他。
作为皇帝,博学多才是最基本的要求,艺术特长也得有一两种,但几乎没有哪个皇帝像宋徽宗一样不但是艺术天才,还是艺术全才。放在现在来讲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把兴趣爱好整得明明白白,可谓全方位的艺术特长生。
就拿茶艺来讲,历史上喜欢茶、爱喝茶的皇帝很多,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之一。可是能把茶喝得这么精致和透彻的,还真没人比得上他。要说谁是中国最顶级的茶人,恐怕真的非他莫属了。他的《大观茶论》将茶文化推向了极致,使其达到鼎盛时期。
书法方面,他的成就也非常高,独创了颇具个性的“瘦金体”,笔法犀利,极为特别,代表作有《千字文》等。林清玄曾评价道:只有具有柔美跟纤细的心灵,才能写出瘦金体这样的字。
绘画方面,素来享有“千古画帝”的美誉。他在山水、人物、花鸟方面无所不精,尤其花鸟画风格独特、自成一体,有《瑞鹤图》、《芙蓉锦鸡图》等作品。他还创办了宣和画院,培养了很优秀的画家。
诗词方面,文风华丽,他在宫体诗、道乐诗的创作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和创新。
在《大观茶论》中,可以看到他飞扬的文采。遣词造句也是华美至极,“疏星皎月,灿然而生”、“珠玑磊落”、“馨香四达、秋爽洒然”、“莫不碎玉锵金,啜英咀华”……
光是这些文字里就流传下来“碎玉锵金”、“啜英咀华”等词语,即便今天,可能也再没有什么语言能够超越这些词了。
此外,他还精通音律,擅长金石考古。同时,在制瓷方面更有深入的研究,骑马、射箭、蹴鞠方面也是拔尖的。
他在位近26年,虽没能保得住江山,但他的书与画均可彪炳史册,艺术方面的作为无人能比,被后世评为“诗文字画诸事皆能,但不能为君耳”。
不一样的人生境界——天下只一人
对于宋徽宗本人,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。据说,他的父亲宋神宗在看到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后便有了宋徽宗,而且在宋徽宗出生之前,他又梦见了李煜。这种种巧合在古人看来,宋徽宗就是李煜转世而来。
传闻并不可信,但宋徽宗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了过人的艺术才华,这一点和李煜比较相似。
宋徽宗是宋哲宗的弟弟,宋哲宗病逝时没有儿子,皇太后就将他立为皇帝。对于这个安排他也无力反驳,如果不当皇帝,他可能不会和李煜一样成为失了江山的君王,更不会成为金的俘虏,手拿一个土豆惨死在大漠里。
可是,人生没有如果,他虽然没有保住江山,却也在宫廷之中任性而随性地将自己热爱的事情做到了极致。
他的《大观茶论》写于大观元年(1107年),那时,朝廷富强,臣民安定,宋徽宗作为皇室的顶尖人物,他对茶更有一种很深的感悟。
这种感悟是一种绝妙的人生境界。他在序里这样评价茶:钟山川之灵禀,祛襟涤滞,致清导和。也就是说茶汇集着名山大川的仙灵禀性,饮茶能够去除郁结,涤荡胸襟,能使人闲和宁静、趣味无限。
其实,喝茶何尝不是一种打开方式,是需要与人交流的。虽也有独自品茶的人,但古往今来,更多的都是与人一起喝茶、来往、谈论,向内探索,在品茶中才能慢慢探究茶的精深微妙,体会到内心的从容与自在。
可是,于身份来讲,深宫中,他有作为皇帝的局限性。
他不能像茶圣陆羽那样为找到好茶遍访名山大川,也不能像苏轼那样以茶会友,却依然能作出《大观茶论》这样的著作,这不得不说他具有一定的天赋,并且见解独到、悟性极强。
或许,一个把爱好钻研到极致的人,内心也是孤独的吧,因为,没人可以懂他,他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,通过茶,与自己的心灵对话,一步步地体悟“天下一人”的境界。
这正像他那些任性而独到的喝茶仪式一样。他只喜欢一种白茶;他偏爱黑色的兔毫盏盛茶;他认为山泉水泡茶才更好喝;他推崇“七汤点茶法”;对于茶的色泽,“以纯白为上珍”,这些,皆是天下无人能及。
宋徽宗的“画押”也非常独特。画押就是古代的签名,他的画押简洁大气,透着万丈豪情,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。虽然对于画押到底是什么字众说纷纭,但大多数见解偏向“天下一人”。这个画押,即便放到现在,也是很前卫的签名。
《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》让我们认识到了沉浸在茶艺世界里的不一样的宋徽宗,他用心点亮了历史上的茶艺汤花,也为后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写在最后
由赵佶原著、王建荣编译的《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》一书,全面而细致地解读了古今的茶文化,对现代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。
茶,作为一种饮品,具有苦涩味道,但是入口回甘细绵,馥郁芬芳,细细品味,具有先苦后甜的滋味,绵密醇浓,意境悠远。这更像人生,有苦有甜,意境深长。宋徽宗的一生又何尝不像一盏茶,只不过是先甜后苦罢了!